经管学院“红色领跑工程”系列活动—“四史”留声机云演讲

发布时间:2021-05-03 浏览次数:

 

 

 

王尔琢(1903—1928),又名蕴璞,湖南省石门县人,中国工农红军优秀指挥员。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,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28年8月25日,在江西崇义思顺墟追击叛徒时,英勇牺牲,年仅25岁。2009年9月14日,王尔琢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。

 

 

 

“儿何尝不思念着骨肉的团聚,儿何尝不眷恋着家庭的亲密,但烈士殷红的血迹燃起了儿的满腔怒火,乱葬岗上孤儿寡母的哭声斩断了儿的万缕归思。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,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,儿以身许国,革命不成功,立誓不回家。”

 

机缘巧合下,在《见证初心和使命的“十一书”》一书中,我看到了共产党员王尔琢于1927年5月写给父亲的一封家书,在这封“革命不成功,立誓不回家”的“托孤书”背后,激荡着惊心动魄的故事和感人肺腑的家国情怀。

 

 

王尔琢,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先后参加北伐、南昌起义、湘南起义,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参谋长、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参谋长兼28团团长,为保卫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大贡献,1928年在江西追击叛徒时英勇牺牲,年仅25岁,然而直至牺牲,他也未曾见到妻女一面。1927年初,王尔琢随北伐军到达武汉,他思念远在家乡的妻子郑翠娥和从未谋面的女儿小桂芳,便写信约见妻女。战火年代,风云突变,母女俩历经千辛来到武汉,却不知丈夫已从北伐将领成为被通缉的“中共要犯”,未能见到丈夫的郑翠娥在留下一封幽怨的书信后带女儿返乡,当王尔琢秘密来到相约之地时早已人去楼空。读罢妻子的信,王尔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取代了儿女之情,当即给父亲写下了这封“红色家书”,而这封信也成为他最后一封家书。

 

 

掩卷而思,感慨万千。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家书不仅是那个年代唯一的牵挂和寄托,更是家国情怀最好的诠释。如今,品读这封红色家书,我心中有一股热流在涌动,有一种情绪在升腾。“谁无父母,谁无儿女,谁无爱人,我们正是为了救助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,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”。陈觉烈士在就义前给爱妻赵云霄留下最后一封书信,见证了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,革命先烈坚守初心的信仰;“如果您活着,您一定不会离开兰考……现在您所牵挂的这片土地变得美丽富饶。”焦裕禄女儿焦守兰写给父亲的一封信,告慰了心系灾民,治水封沙的人民好公仆,也诠释着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中,共产党人牢记使命的担当;“如何对待国与家?怎样履行忠和孝?爸爸认为,尽忠即是尽孝,爱国便是爱家。”西藏军区无名湖哨所哨长周添宝写给儿子的信,承载着伟大复兴时期戍守边疆军人的坚定信念……这一封封书信,饱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,也为中华民族奋斗史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。

 

 

“一心装满国,一手撑起家,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。”家是国的根基所在,国是家的强大支撑,家与国是坚不可破的同心圆。夜幕下,环卫工人的坚守,为市民创造了整洁、优美的城市环境;风雨中,交通警察的坚守,保障了人们出行的安全;春运时,列车员的坚守,让更多家庭早日团聚......他们浓缩了无数平凡人的辛苦奋斗与坚守付出,在平凡中彰显着家国情怀。

 

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,走在先驱者为我们铺就通往中国梦的道路上,我们既是见证者,也是建设者。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眼前的小幸福、小情怀,我们要将先辈们炙热的爱国情怀深深扎根于心中,传承红色基因,汲取前行力量,以脚踏实地、不辞辛苦的工作精神为底色,做一颗普通的“螺丝钉”,做一粒平凡的“铺路石”,爱岗敬业,无私奉献,而这,将是我辈表达爱国之情的最好方式。

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:经管

友情链接